公司新闻
ob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唐代雕塑与祥瑞文化刍议
OB体育祥瑞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它寄托着先人对国家社稷稳固,四季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承载了先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祥瑞及祥瑞文化,不仅在古典文献中有所记载,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更有所体现;雕塑作为古老而内涵丰富的造型艺术,同样留下了古人有关祥瑞现象的印记,成为传统祥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所谓盛世巅峰,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优秀艺术作品。对唐代雕塑艺术的解读,有助于感知其所承载的底蕴深厚的祥瑞文化元素。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祥瑞及其所形成的祥瑞文化可谓独具特色。那么,究竟什么是祥瑞,所谓的祥瑞文化又是怎样理解?
所谓的“祥瑞”,简而言之就是指对国家社稷,对人有益的自然景观或现象,是吉祥的征兆,其在古书中又被称为“福瑞”,古人认为,祥瑞表达的是所谓的天意,往往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来自上天的预示。
寄托美好寓意的所谓“祥瑞”,其意识和观念,逐渐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艺术等领域,或彰显或隐晦地反映在传统绘画、建筑装饰、服装纹饰、陶瓷工艺乃至日用器皿等诸多地方。
因此,我们认为:“祥瑞文化,是利用罕见而奇异的亦或是想象出来的动植物形象,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天文景象、自然现象、特殊器物、图形、吉祥语言、吉祥数字等为载体,借助寓意、谐音、象征等手法,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追求国家安泰,百姓安居乐业,……与天命密切相关特殊文化。”
古代社会,人们总是希望执政者勤政爱民,期待国泰民安,于是,古代统治者多以祥瑞之兆为自己渡上一层神秘的光环以巩固自身地位,从而增加达到目的的筹码,古以君权为神授。
民间也以顶礼膜拜神明寺庙,祈福等行为来追求祥瑞,这是祥瑞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产生根深蒂固影响的原因。
祥瑞文化在异彩纷呈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同时,它又恰如一条贯穿时空的彩练;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中,凝结着古代人民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乃至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趣尚与追求吉祥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
千百年来,祥瑞无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东方文化独特的元素,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所谓盛世,其艺术成就辉煌,其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祥瑞,在《唐六典》就有大瑞、上瑞、中瑞、下瑞等祥瑞种类分类解读。
武则天执政时期,尤其钟爱祥瑞,或借助祥瑞异象讴歌盛世,或宣扬天赐君权、神祗护佑,甚至出现人为制造所谓的祥瑞,以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做法。
这一点,从武周年号“大足”的来历就不难理解了。而武则天对祥瑞尤为偏好。古代统治者对所谓祥瑞的追逐,由此可见一斑。
在唐代,雕塑艺术已经趋于成熟并且走向辉煌。其艺术特色呈现出本土化、世俗化倾向并且具有包容外来文化的特征。
唐代设立有专门机构,便于构建大型建筑物雕塑艺术,出现了如“塑圣”杨惠之这样的大艺术家,大致上,我们可将唐代雕塑分为石刻石雕、石窟寺造像、唐俑雕塑及陶瓷等。
在这些雕塑艺术中,饱含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希望借助自然界的力量获得安定的生活,且期盼五谷丰登、社会安定的浓厚的对祥瑞的执着追求。
唐代用于装饰亦或守护的石雕石刻,其艺术成就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性作品为唐太宗的昭陵六骏、顺陵的石雕及乾陵的神道石雕等,其整体艺术风格大气磅礴,显示唐代雕塑艺术已经具备相当卓越的水平。
昭陵六骏是曾经陪伴唐太宗驰骋疆场的六匹骏马群雕,展示的是它们与李世民曾经披荆斩棘,沙场征战的故事,置于陵山北门。
造型优美的“昭陵六骏”作为陪伴李世民建功立业的战马,它们的命名便十分具有祥瑞色彩,分别是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位于陕西西安的唐代翼马石雕群中,置于最前方的翼马也称为“天马”或“瑞兽”,该雕刻造型十分写实,其上的纹样具有高度的装饰性。翼上卷曲的花纹,与唐代装饰纹样中的“唐草”纹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典雅华美的艺术特征。
乾陵中的鸵鸟雕刻是唐陵中最早出现的鸟类雕刻之一,为了使颈部腿部更易于雕刻,其采用了和昭陵六骏一样的浮雕手法。
鸵鸟产于热带,在唐朝已属罕见,通常为外国使臣进贡礼品,因此被视为奇珍异兽之一,其形象与汉代常用神鸟朱雀类似,唐人可能以此形象来替代幻想中的朱雀,其所彰显的祥瑞之意不言而喻。
唐代石窟寺造像多丰满圆润慈祥的形象,很多石窟寺雕塑在艺术造型上可谓唐代雕塑现实主义的最高的表现。
位于西安的唐代遗留下来的石窟寺立像,姿态动人,身躯左右屈曲,栩栩如生,造型优美,落落大方。这尊被岁月洗礼的残像雕刻工艺近乎完美,堪称唐代雕像的杰作。
天龙山和炳灵寺石窟中的大量唐代造像,健康优美有血有肉,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禁欲的、枯寂的、出世的束缚,以多姿多彩的样貌传递着热烈的、入世的思想。
以天龙山和炳灵寺代表的唐代造像雕塑创造了人体美的独特风格,同时让保佑众生的祥瑞色彩更具平民化倾向,为百姓喜闻乐见。
目前所出土的唐代陶俑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丰富,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其中,三彩俑较为多见。唐俑可分为男俑、女俑、仪仗俑、乐舞俑、神怪俑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家畜俑等。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它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因釉彩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其纹饰题材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瑞兽、蜂蝶等饰样,其祥瑞色彩浓厚。
唐俑中著名的乐舞俑舞姿形象生动,造型别具一格,或跪坐或盘坐,鲜活而生动,所配乐器也相当不同,因此乐舞俑不仅种类繁多,更是在借助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其营造出其乐融融的祥瑞氛围。
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人面兽身的镇墓兽,至隋唐,这种形式更为盛行,同时出现了很多变化。部分唐俑继承了北魏时期人面兽身的形象,并有所发展,形成了半人半兽的形象,这一类被认为是古代“方相神”的演变。
唐代神怪俑尤其突出其非凡的气势,例如狮面兽,通过其头部鬃毛的独特表现手法,展示其如同熊熊火焰一般的威力,从而达到震慑邪恶、追求祥瑞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唐代的雕塑,展现出的是乐观从容,生机勃勃的向上的大国盛世气度,与那个时代的氛围相契合,即便那些逝去的灵魂,人们也希望他们可以享受到生前拥有的生活。
于是,唐代雕塑中的祥瑞元素,很多都寄托了这样美好的愿望,同时更体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呈现出大气磅礴,从容自信的精神面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祥瑞文化,一方面不仅仅是封建统治者的君权神授政治文化形态的体现,肩负着其政治预期;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古代老百姓的精神信仰,承载的是人民群众期盼社会安定,生活美满的愿望。
于是,祥瑞文化会以多种多样形态体现于不同艺术门类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
雕塑,以立体的形态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唐代文化的繁荣,艺术的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之下,雕塑艺术亦承载了诸多祥瑞文化元素,展现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所谓的盛世风华。
雕塑更将古人对祥瑞的追求,以及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